<li id="3uj9o"></li>

        1. <dd id="3uj9o"><noscript id="3uj9o"></noscript></dd>
          1. <button id="3uj9o"><acronym id="3uj9o"></acronym></button>

            屈賢明:以智能制造為主要抓手,推動我國制造業高質量發展

            2022-04-27 來源:本站

            智能制造是制造強國建設的主攻方向,其發展程度直接關乎我國制造業質量水平。發展智能制造,對鞏固實體經濟根基,建成現代產業體系,實現新型工業化具有重要作用。

            1228日,工業和信息化部發布《“十四五”智能制造發展規劃》(以下簡稱《規劃》)?!兑巹潯诽岢?,“十四五”及未來相當長一段時期,推進智能制造,要立足制造本質,緊扣智能特征,以工藝、裝備為核心,以數據為基礎,依托制造單元、車間、工廠、供應鏈等載體,構建虛實融合、知識驅動、動態優化、安全高效、綠色低碳的智能制造系統,推動制造業實現數字化轉型、網絡化協同、智能化變革。到2025年,規模以上制造業企業大部分實現數字化網絡化,重點行業骨干企業初步應用智能化;到2035年,規模以上制造業企業全面普及數字化網絡化,重點行業骨干企業基本實現智能化。

            針對此次《規劃》的出臺,中國工業報采訪了國家制造強國建設戰略咨詢委員會委員、國家智能制造專家委員會名譽主任屈賢明。

            吹響在更廣更深層次發展智能制造的號角

            中國工業報:《規劃》出臺的背景和重要意義?

            屈賢明: 2011年,浙江、廣東等發達地區都出現了招工難、用工貴的現象,當地企業和政府相繼提出了“機器換人”的對策,并進而演進為數字化改造、智能化改造,這就是說企業需求是催生智能制造發展主要動因。

            同時,2011年,國家發改委、工信部、財政部也適時提出了“智能制造裝備專項”,是《戰略性新型產業規劃》最先啟動的專項計劃之一。2015年,由工信部、財政部組織實施了“智能制造綜合標準化與新模式應用”專項,政府的引導作用是推動智能制造發展的重要推動力。

            還應指出的是,新世紀以來,移動互聯、超級計算、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及與制造技術的融合,是引領智能制造迅速熱起來的重要驅動力。

            市場需求、政府引導、技術驅動這三力共同作用,10年來在中國形成了智能制造熱,當今廣大企業已普遍認識到,用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對企業進行改造是提高企業競爭力的主要手段和自發的迫切需要。企業既是智能制造需求的主體,也是投入、實施的主體。

            《規劃》對近10年來智能制造發展和推廣應用狀況作了綜述。歸納起來,智能制造的作用:一是我國制造業創新發展的主要抓手。二是我國制造業轉型升級的主要途徑。三是建設制造強國的主攻方向。

            粗略估計,全國有成千上萬家企業推行了數字化智能化制造,在解決用工難用工貴、提高生產效率、縮短交貨期、降低能源和資源消耗、降低成本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特別是在提高產品質量和質量的一致性方面作用凸現,許多建成了數字化制造、生產線、車間、工廠的企業,在市場競爭中處于十分有利的地位,用戶實地調查后很容易下決心簽訂合同。

            這十年來雖然在全國制造業企業推行數字化、智能化取得了重大成效,但應該看到,推廣應用的只能是少數企業,技術水平和效果有待迭代升級,改造所需裝備和軟件主要依賴進口,特別是廣大中小微企業受資金、技術、人才、經驗的制約,絕大多數處于觀望狀態,因此推行數字化、智能制造任重道遠。

            2021年是實施制造強國建設三步戰略目標第一階段的后半程的第一年,也是“十四五”規劃的開局之年,《規劃》的出臺,將吹響在更廣更深層次發展智能制造的號角。

            多方面指導制造業轉型升級

            中國工業報: 制造業是立國之本,強國之基,決定一個國家的綜合實力和國際競爭力。您認為《規劃》對我國制造業轉型有何指導意義?

            屈賢明:《規劃》將從以下四個方面指導制造業轉型升級:

            一是大面積推廣企業數字化轉型。

            “十三五”期間,工信部已經支持了305個智能制造試點示范企業和420個新模式應用項目,各地方政府也培育了數千家試點示范企業,取得了大量成功案例和豐富經驗。同時,企業也普遍認識到數字化轉型是提高企業競爭力的有效手段,有強烈需求。因此,已經具備在企業大規模推廣數字化轉型的基礎和條件?!兑巹潯芳皶r提出2025年要有70%規上企業實現數字化網絡化。

            大面積推廣數字化轉型應以實施大規模技術改造為抓手。下一步要重點抓以下工作:一是對國家和地方重點打造的產業鏈上的企業群提出明確的數字化智能化改造要求,特別是國有大型企業應把智能制造裝備的國產化作為主要任務;二是在細分行業中形成具有行業特色的典型案例,進行大規模推廣;三是在產業園區內以龍頭企業為核心,帶動上下游企業開展鏈式智能化改造;四是開展建設“智能制造先導區”行動,充分調動地方推進智能制造的積極性。

            二是抓好智能工廠的試點。

            智能工廠是集成智能制造技術和功能的載體,升級版的智能制造將以智能工廠為重點,分步實施,持續優化,不斷提升。

            我國已經進入數字化制造的大面積推廣階段,其中有一部分企業,在完成數字化網絡化制造之后,具備了進一步向智能化方向發展的能力,具有進一步探索數據分析、大數據應用以及人工智能等技術在企業應用的需求。“十四五”期間開展“智能工廠試點示范行動”,選擇一批數字化網絡化基礎好的企業,探索建設智能工廠的路徑,為2025年之后的推廣提供案例和經驗。

            三是以制造工藝的優化和智能制造裝備自主化為核心。

            智能制造必須以制造為主體,而工藝的優化和裝備的自主化是智能制造的核心,只有工藝和裝備的創新才能給產業帶來巨大的變化。

            我國有一批產業后來居上,由落后到世界先進或領先,共同的路徑是工藝的創新+制造裝備的自主化。我國裝備制造業2019年主營收入37.98萬億元,其中用于制造業自身的制造裝備主營收入10.69萬億元?!兑巹潯诽岢?,到2025年,智能化改造所需智能制造裝備要實現70%的市場滿足度,每年將有數萬億元的智能制造裝備需求。這是一個巨大的內需市場。

            四是著力解決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艱辛的難題。

            據國家統計部門公布的數據,工業中小企業的數量占全國工業企業總量的90%以上。在企業推行智能制造的浪潮中,普遍存在著“大企業唱戲,中小微企業觀望”的現象。中小微企業難在“缺技術、缺人才、缺資金”等痛點問題。因此,解決這一世界性的難題,需要制訂針對性、操作性強的舉措。

            當前要重點抓兩件工作。第一是加強對“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和冠軍企業數字化轉型的支持。這些企業是我國產業基礎再造的中堅力量和主要保障。第二是支持在一些地區進行探索和試點,近幾年,以民營企業、中小企業和塊狀經濟為特點的浙江已成為先行者,取得一定的經驗,形成了支持中小軸承企業數字化轉型的“新昌模式”、支持中小紡織企業數字化轉型的“蘭溪模式”,并培育了一批為中小企業提供“輕量化、低成本”的智能制造裝備、工業軟件和系統解決方案的公司。

            建議工信部以發布《規劃》為契機,加強對浙江等地的指導和支持,形成解決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這個世界難題的浙江方案,并在時機成熟時出臺指導文件加以推廣,這也是對中央支持浙江省建設“共同富裕示范區”的響應;爭取國家對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的財政支持,這是有為政府應有的擔當。

            企業發展智能制造方略應引起關注

            中國工業報社: 企業是推行智能制造的主體,在推行智能制造過程中企業應關注哪些問題?

             屈賢明:《規劃》提出,深化推廣應用,開拓轉型升級新路徑。聚焦企業、行業、區域轉型升級需要,圍繞車間、工廠、供應鏈構建智能制造系統,開展多場景、全鏈條、多層次應用示范,培育推廣智能制造新模式。

            《規劃》還提出,加強自主供給,壯大產業體系新優勢。依托強大國內市場,加快發展裝備、軟件和系統解決方案,培育發展智能制造新興產業,加速提升供給體系適配性,引領帶動產業體系優化升級。

            在推行智能制造過程中,企業發展智能制造方略應引起關注。具體來說有七個方面:

            第一,目標產品先進、市場前景好是推行智能制造的前提。用智能制造來制造什么產品,這是先要確定的關鍵點。一是產品技術要先進,最好是數字化智能化產品;二是市場前景好,供給能力不足,不會產生新的產能過剩。

            第二,進行需求分析是必備的程序。企業推行智能制造需要解決的問題是什么?是節約人力、提高效率;是提高產品質量;是降低成本;是快速反應市場;是節能節材減排。針對不同的問題,智能制造的方案是不同的。

            第三,找準突破口是關鍵。從何處下手,從何處突破?歸納許多工廠成功的經驗主要是從這兩方面考慮問題:抓關鍵環節;抓能較快取得成效的環節。先易后難,先抓能見效快的項目是許多企業選擇突破口的主要原則。許多企業家認為一年能收回成本的項目馬上干,兩年能收回成本的項目也要積極地干,三年以上收回成本的項目堅決不干。     

            第四,推行精益生產、優化生產工藝是基礎。一是產品優質;二是推行精益生產;三是工藝優化;四是做好底層自動化技術改善。否則,搞智能化只能放大底層存在的缺陷。

            第五,由“點—生產線—車間—工廠”是合理的實施路徑。許多企業發展智能制造有這樣一些考慮:作好總體規劃、分步實施、循序漸進,迭代升級;以經濟效益最大化為主要目標,不盲目的追求高水平、高自動化、高智能化,不追求無人化,當前一些地區、一些企業不考慮實際需求、不計成本,提出大建“黑燈工廠”。我認為,這是一個誤區,一種錯誤的導向。

            第六,人才培育是最主要的保證。發展智能制造必須要有一支龐大的人才隊伍。各個企業首先要對領導干部培訓,再要對技術骨干和管理骨干進行培訓,對實施數字化車間或工廠的企業,要進行全員培訓。推行智能制造可以請系統集成商幫助,但企業必須培養一些骨干,保證良好運行和不斷改進升級。

            第七,大數據是實現真正意義上智能制造的基石。工業大數據是工業互聯網的核心,是實現智能化生產、個性化定制、網絡化協同、共享制造、服務化延伸等智能化應用的基礎和關鍵。工業大數據是我國制造業轉型升級的重要戰略資源。當前企業在數據采集和積累,特別是應用方面關注不夠,應引起重視。

            <li id="3uj9o"></li>

                1. <dd id="3uj9o"><noscript id="3uj9o"></noscript></dd>
                  1. <button id="3uj9o"><acronym id="3uj9o"></acronym></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