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3uj9o"></li>

        1. <dd id="3uj9o"><noscript id="3uj9o"></noscript></dd>
          1. <button id="3uj9o"><acronym id="3uj9o"></acronym></button>

            肖鋼:全球經濟呈四大分化趨勢 中國經濟恢復仍存不平衡現象

            2022-04-27 來源:本站

            內容來源新浪財經

            “全面推行注冊制還需要一定的時間和條件,所以當前應該積極地為下一步全面推行注冊制創造條件。 ”中國金融四十人論壇(CF40)資深研究員肖鋼在清華五道口首席經濟學家論壇上回應記者提問時說。他同時指出,在注冊制改革推進過程當中也遇到一些問題,但這些問題要站在歷史的角度,客觀分析和看待。

            對于中概股回流的問題,肖鋼表示,從目前的態勢看,可能會有一大批中概股回來。中概股可以回歸香港資本市場,“有條件的也可以回歸到A股市場,這對于改進中國A股市場的上市公司的結構,讓國內投資者分享中概股企業發展的紅利,我覺得也是有好處的?!彼f。

            在此次論壇上,肖鋼首先就“全球經濟分化趨勢的原因與應對”發表了主題演講。他指出,當前,全球經濟分化仍然嚴重,主要表現在四個方面:

            一是區域分化,美國和歐洲兩大經濟體的經濟鴻溝在擴大;二是產業分化,資金大部分都給到了大企業,小企業則仍然很困難;三是階層分化,貧富懸殊持續在擴大;四是金融市場分化,實體經濟和虛擬經濟分化。

            當前全球經濟呈現 K型”復蘇態勢,但肖鋼認為,中國經濟并不屬于“K型”的發展,而是整體向上增長的趨勢。不過,他也指出,我國經濟恢復仍然存在結構性不平衡的情況。

            全球經濟呈現四大分化趨勢

            大家都知道,去年以來,全球經濟分化的趨勢進一步凸顯。所謂 K型”復蘇已經成為大家關注的一個話題。當前,隨著各國刺激措施的出臺,加上疫情整體的形勢好轉,各國的經濟環比來看都是在持續的修復,但是全球經濟分化仍然嚴重,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區域分化

            美國和歐洲兩大經濟體的經濟鴻溝在擴大。2020年美國GDP下降了3.5%,而歐元區則下降了6.8%。今年根據經合組織最新的預測,美國預計可能會反彈6.5%,而歐元區可能只增長3.9%,所以兩個經濟體的差距在擴大。

            從一些欠發達國家和低收入國家的情況來看,他們的經濟仍然比較困難,特別是非洲、拉美國家發展的軌跡還是在下行。就一個國家內部而言,經濟恢復也存在一些分化的現象。

            (二)產業分化

            有些產業因為疫情反而蓬勃發展,有些則關門倒閉。據國際清算銀行BIS最近對疫情期間全球債券和銀行貸款的分析發現,大量的大企業大量的發債,而小企業的融資大幅度減少。也就是說,在疫情以來從全球范圍來看,新增的貸款和新增的債券發行資金大部分都給到了大企業,小企業則仍然很困難。

            從美國的情況來看,美國的科技行業、金融業已經基本恢復到疫情前的水平,但是旅游業、娛樂業、飲食業等服務業還沒有恢復。有人說是難以恢復到疫情前的水平。當然,美國制造業的比重在下降,產業空心化的問題也還是仍然嚴重。

            (三)階層分化

            貧富懸殊持續在擴大。根據世界不平等數據庫的數據,2019年美國成年人收入最高的10%人群的稅前收入占美國國民全部稅前總收入的比例高達50%。去年以來,各國都開閘防水,推高了金融資產的價格,使富人的財富大增,而窮人受疫情的影響、就業崗位減少,收入也大大減少,所以富人越富、窮人越窮的鴻溝越來越大。

            (四)金融市場分化

            首先是實體經濟和虛擬經濟分化。有的人說,現在是不好的實體經濟和美好的虛擬經濟并存。實體經濟總體講仍處在恢復過程當中,有些國家可能還在萎縮,但是股市在大漲。就股市本身而言,也出現了分化。比如說美股的五大龍頭股漲得很快,其他的股并沒有漲多少。美國的樓市也是一樣,豪宅銷售大幅上升,但是低價的住宅價格仍在下跌,所以從金融資產來講也是分化的。

            總體而言,“經濟分化”是一個中性詞,反映了經濟客觀的現象,并不是一個貶義詞,所以對經濟分化也需要做一個客觀、理性的分析。

            四大因素致經濟分化

            過去經濟學理論一般都認為,經濟的衰退和復蘇的周期,在經濟各個部門當中具有廣泛的相關性。也就是說,經濟衰退時各個部門都衰退,經濟復蘇時各個部門也都在恢復。而這次卻有所不同,出現了分化的趨勢。

            所謂K型”世界,本質上是一個強者的世界,之所以產生這種現象,我認為原因是多方面的,也比較復雜。有些因素是正常的,有些是不合理的。有些是短期因素造成的,有些則是長期的。我分析一下,大概有這么幾條:

            1、各國應對疫情的模式和效果不同,導致了經濟分化。各個國家應對公共衛生危機的實力和能力差別是很大的,每個國家的治理水平也有很大的差異,這些都決定了對疫情防控的效果,近而造成了對經濟恢復的風險是不完全相同的。

            2、宏觀刺激政策造成的分化。主要是財政政策加貨幣政策雙重的刺激。雖然這些刺激的措施對于緩解經濟停擺帶來的巨大沖擊具有積極作用,但是在這些刺激政策的措施下,畢竟大企業先受益,而且也催生了資產價格的上漲,更多是惠及了富人。而且,經濟分化和刺激政策是相互作用。分化的結果促使刺激政策進一步加碼,而刺激措施進一步加碼又進一步加劇了分化,兩者是相互在促進、相互作用。這種情形給經濟社會發展帶來前所未有的挑戰。

            3、數字經濟逆勢增長、產業結構逐年演變、企業競爭優勝劣汰、行業集中度提高以及人口老齡化等趨勢。這些因素,我認為并不是疫情期間發生的,而是多年積累的。當然,正好遇到疫情外生性的沖擊,使得經濟分化更加明顯。

            4、貧富懸殊過大,對經濟發展產生了嚴重的不利影響,我認為這也是經濟分化的一個重要原因。

            中國經濟增長整體向上

            但經濟恢復仍然存在不平衡現象

            如何應對經濟分化趨勢?應該分別不同的情況分類施策,對于符合經濟規律的,要更多的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作用,不宜市場干預加以調整,需要更多的采取有針對性的、結構性的政策工具來予以應對。

            各國經濟分化的程度不同,產生的原因也不盡一致。各個因素影響的程度也有差別,因此需要進行深入的分析,找到問題的癥結,從本國實際出發對癥下藥。這里有一個核心的問題,就是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無論是資本主義國家還是社會主義國家,只要是搞市場經濟,就都要把有效的市場和有為的政府結合起來。當然,這里的關鍵和難點,就是區分哪些因素是市場機制產生的作用,政府無需干預;哪些因素是市場失靈,需要政府的政策干預。

            中國經濟并不屬于K型”的發展,而是整體向上增長的趨勢。2020年以來,我國防控疫情取得決定性的勝利,經濟率先復蘇,成為全球唯一實現正增長的大型經濟體。進入到2021年以來,我國經濟運行穩中有進,整體連續穩定恢復態勢。今年一季度,我國經濟迎來了開門紅,投資、出口、消費全面回暖,工業增加值的增速、服務業的生產指數、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貨物進出口增速、固定資產投資增速等指標都已經較大幅度地超過了疫情前2019年的同期水平。特別是消費這一個慢變量也正在加速修復,服務業商務活動指數上升到比較高的景氣水平。剔除去年的基數效應,經濟增長的動能也在進一步增強,發展趨勢向好。

            同時也應當看到,我國經濟恢復仍然存在不平衡的情況。從供需兩端看,供給恢復好于需求,供需的缺口持續擴大。從投資端來看,房地產投資增速大大高于制造業和基建投資的增速。從企業看,大企業景氣程度遠遠要好于中小微企業。線上經濟快速增長,線下經濟復蘇乏力。從產業鏈來看,上游走強下游偏弱,制造業占GDP的比重也在下降。2019年我國制造業占GDP的比重是27%,2020年進一步下降到26%。制造業占比下降,可能對我國經濟潛在增長率造成結構性的拖累或者下拉的效應。從就業市場看,也很不平衡,廣東、浙江等一些經濟發達地區大面積地出現了用工的短缺,招工難現象。而中西部省會城市、地級市大量的求職者難以找到工作,全社會靈活就業增多,而制造業企業招工難。從區域看,東西差距和南北差距在擴大,特別是南北差距擴大,不僅體現在總量上,還體現在人均水平上。從居民收入和財富看,貧富差距也在擴大。

            總之,我國經濟存在結構性不平衡的現象,既有與全球經濟發展共同的原因,也有自身獨特的因素。這些因素主要是我國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變過程當中的帶來的各種影響。既有受疫情沖擊短暫的因素或者特殊因素的影響,又有中美沖突帶來的深刻影響,還有歷史上長期的體制機制的影響。因此,需要進行全面、客觀、深入的分析。

            解決我國經濟發展不充分、不平衡的問題,從根本上來說,必須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引,全面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堅持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同時加強需求側管理,以擴大內需為戰略基點。

            我認為,還是要尊重經濟發展的規律,實現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的更好結合,全面落實“十四五”規劃確定的各項重點任務。

            中概股回歸A股,

            對改進上市公司結構有好處

            在問答環節,肖鋼就近期中概股回流問題作出回應。他表示,中國企業到美國上市,促進了美國的資本市場發展,特別是對美國的中介機構、服務業的發展都是有好處的。如果大量的中概股都回歸了,都從那里退市了,美國的利益也遭到了損害,所以是損人害己的做法。

            肖鋼指出,現在還沒有發生大量的中概股退市等情形,但是隨著現在的趨勢,從美國的態勢來看,也可能會有一大批中概股回來。中概股回來,一個方面可以回到香港,中國香港的資本市場,因為香港也是國際金融中心,資金也是自由兌換、自由流動,所以也是一個很好的地方。

            “另外,有條件的也可以回歸到A股市場。對于改進中國A股市場的上市公司的結構,讓國內投資者分享中概股企業發展的紅利,我覺得也是有好處的,因為中國市場越來越開放。但是,我還是希望中美繼續在這個方面加強合作,不要單方面地采取行動?!彼f。

            全面推行注冊制還需要一定的時間和條件

            談到注冊制的問題,肖鋼表示,全面推行注冊制還需要一定的時間和條件,所以當前應該積極地為下一步全面推行注冊制創造條件。

            他坦言,在注冊制改革推進過程當中也遇到一些問題,但這些問題要站在歷史的角度,客觀分析和看待。

            “我們國家的資本市場發展才三十年,時間還是很短,但發展很快,現在已經位居全球資本市場第二位。我們自己跟自己比,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在這么短的時間內,走過了西方國家上百年的證券市場發展史?!彼J為,注冊制作為一個新的發行制度的改革,實際上是一個“牽牛鼻子”的工程,“實際上是涉及到整個資本市場生態建設?!?/span>

            他表示,注冊制改革勢必要帶動和促進整個資本市場生態的變革。因而,整個市場生態的變革需要有一個發育和培育的時間。

            肖鋼談到,在注冊制當中發行人是信息披露的第一責任人,發行人怎么樣講誠信,涉及到誠信制度、誠信社會的建設。“比如,中介機構要承擔把關人的職責,他的責任、治理結構、專業能力的提升也需要一個過程?!?/span>

            從監管機構而言,他表示,怎么實現監管轉型,更多的由事前監管向事中、事后監管轉變等,還有常常討論的投資者保護、違法違規行為的處理處罰,這些都涉及到市場所有的參與主體和監管主體,“整個有一個責任分攤的機制建設,整個制度需要磨合?!?/span>

            “當前出現這樣那樣的問題,都是在注冊制推進當中需要進一步磨合和完善的問題,所以這個時間是省不了的?!彼硎?,從某種意義上說,可能會有一些陣痛,那只是暫時的?!拔蚁嘈沤涍^幾年的努力,各個方面的磨合就會更好,所以大家不要因為當前出現這樣那樣的問題,就對注冊制改革產生疑慮或者擔憂?!?/span>

            肖鋼認為,要堅定不移地朝著改革的方向推進。“生態的形成一定是需要時間的,要培育的時間,所以也不能操之過急,更不能喪失信心,我們還要進一步增強信心來全面地推進改革?!?/span>

            <li id="3uj9o"></li>

                1. <dd id="3uj9o"><noscript id="3uj9o"></noscript></dd>
                  1. <button id="3uj9o"><acronym id="3uj9o"></acronym></button>